为什么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?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8-14 03:24:22

摘要:为什么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制自思想?很遗憾——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。自动思维,思想是制自由心理学家Beck所提出的认知行为治疗当中的概念。指的思想是在应激情境中个体头脑中自动快速反复出现的思想念头。

 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制自思想吗?

  很遗憾——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。

  甚至有人大胆猜测,思想生活当中90%的制自思维都是大脑“自己”决定的。

  听起来这是思想很令人沮丧的事情,无所不能的制自人类,除了无法随心控制电视、思想杯子这些身外之物以外,制自竟然连“自己的思想”思想都无法掌控。

  而正是制自因为这样,我们时不时地会被那些“自动跳出”的思想想法困扰,感到生活一片黯淡,制自甚至感到抑郁、焦虑。

  这些想法有一个名字: 自动思维(Automatic Thoughts)。

  这些自动思维从何而来,又为什么会影响情绪?

       1、自动思维是什么?

  自动思维,是由心理学家Beck所提出的认知行为治疗当中的概念。指的是在应激情境中个体头脑中自动快速反复出现的思想念头。

  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感知到自动思维的存在,反而是对它引起的情绪反应更为敏感。

  比如,在阅读一段复杂的文字时,我们的脑海当中会浮现“我不明白这篇文章”的想法,并且感到焦虑。然而我们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焦虑,只会觉得这种感觉是无端出现的。

  在了解自动思维的概念之后,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同一个情境时,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情绪:因为往往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(也就是自动思维),而不是情境本身决定了我们对某件事的反应。

  看起来,自动思维确实让我们变得“手忙脚乱”,甚至于对一些人而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:既然作为人对自己的想法都无法控制,生活又还有多少是属于我们本身的呢?

  然而,自动思维的存在其实并不是为了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来添麻烦,实际上还帮助我们省下了大量的功夫。

  大脑作为思维处理机器,每天要创造和筛选60000个想法。

  如果每个想法我们都要耗费时间去处理,那注定了我们就会变成“思维的奴隶”。

  实际上,大部分的想法只是迅速地闪过脑海,然后被“过滤”了,我们的注意力只需要集中于某些最重要的方面就好。

  从这个角度来说,自动化思维大大减少了认知所需要的时间,同时,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关注不同的信息,规避可能的风险。

  然而,有的时候我们会历经“消极过滤”,也就是除了负面消息之外,完全感觉不到正向的信息。

  这种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焦虑、失望或者抑郁的情绪当中:引起这样情绪的思维我们往往称之为负性自动化思维。

  负性自动化思维经常以灾难化、极端化的形式出现,影响着我们的情绪,甚至使我们失去了处理眼前问题的能力。

  由此可见,自动思维本身并没有错,而只是“负性”自动思维的出现,才让我们措手不及。

  负性自动思维和抑郁情绪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,并与紧张、焦虑、怀疑、失望等同时出现(Buschmann, 2018)。

       2、为什么会产生自动性思维?

  负性自动思维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或许是对自己的不信任,对人际关系的失望,对未来的担忧……

  即便是对同一件事情表达了同等程度的抑郁情绪的两个人,其内心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也完全可能是截然不同的。

  《认知疗法》一书中列举了17种常见的认知扭曲,下面列举了其中的10种。

  1)读心术:“他觉得我是个失败者”。

  2)预测未来:“我考试可能不会及格”。

  3)小题大做:“如果我失败了,我的人生都会毁掉。”

  4)标签化:我就不是受欢迎的人

  5)为积极的事情打折扣:这些成功很容易获得,所以它不重要

  6)负面过滤器:只关注消极的方面而不关注积极的事情

  7)过度概括:这种事情通常发生在我身上,我在所有事情上都失败了

  8)强迫性的“应该”:我应该做得很好,如果没有,我就是失败者。

  9)后悔:总是在关注过去,认为我“本可以”做得更好。

  10)杞人忧天:万一我感到焦虑怎么办?万一我做不好怎么办?

  ……

  这些负性的想法在我们评估事物时总是第一个出现,并致力于让我们的想法变成一个处于瘫痪中的恐袭现场.

  当我们被这些想法控制,而又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的时候,焦虑情绪会马上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  学会识别这些思维的存在,其实就是调节情绪的第一步。

       3、干预自动思维,调整情绪

 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维,但通过修正负性自动思维,缓解负面情绪却是可能做到的,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和题主说的“用思维控制情绪”不谋而合。

  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:自动思维虽然是自发涌现的,但一旦潜在信念被识别出来,它就变得相对可预测。

  因此,往往治疗师关心的是如何识别那些功能不良的思维,因为那些思维歪曲了现实,让患者感到痛苦。

  在《心理战胜情绪》(Mind Over Mood)这本书中,作者介绍了常见的记录-识别-干预自动思维,进而改变负面情绪的方法:在本子上记录如下三个问题,并对它做出回答。

  1)引起焦虑的事件,注意是事实而非感受:什么时间?和谁一起?在哪里发生的?

  2)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?大约占整体情绪的百分之多少?

  3)你的自动想法是什么?

  通过这样的三个问题,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以前似乎没有关注过的自动想法上,经过多次的训练,很多人都会获得“识别自动思维”的能力。

  在此之后,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这些自动思维:

  这些想法有证据支撑吗?

  如果它仅仅是过去的证据,为什么你觉得它适用于现在这件事?

  有没有什么新的证据可以推翻这样的想法?

  如果反对性证据足够强大, 我们就有机会推翻过往的负性思维,当然这个过程不太可能在一瞬间内完成,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发现,好像这些想法还挺切合实际的。

  但这不是坏事,至少我们获得了对现实情况更多、更深的了解,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慢慢积累反对这些负性思维的证据,然后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推翻它。

  不可否认,人在大部分时候或许难免被这样那样不受控的想法支配。

  如果人长期被负面想法、负面情绪裹挟,想要识别出其中真正的念头就更加困难。

  然而,人毕竟还是可以尝试“夺回”对自己的控制权:

  如果下一次我们学会识别负性自动思维、识别其背后根深蒂固的观念,并试着改变它,或许上文中的恶性循环就不会发生,我们也会有足够的情绪能量面对人生当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。


凡注明”来源:XXX“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。

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

新注册用户回复【优惠卷】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

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、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

顶: 434踩: 1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