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凯在比赛中。咬碎牙也余姚 (通讯员供图)
在“浙BA”宁波赛区颁奖仪式上,后槽余姚队队长张凯捧起奖杯的底老队问鼎瞬间难掩激动:“举杯瞬间太兴奋了,是将张从来没想象过的场景。”这名“80后”老将用坚如磐石的凯率表现,带领球队加冕“宁波王”,宁波赛后更体验了一把“顶流”待遇。赛区
这次比赛,咬碎牙也余姚决赛场的后槽惊喜不能不提。
半决赛和决赛连着进行,底老队问鼎中间只留给张凯3个小时左右的将张时间休息,这对老将的凯率体能要求非常高。在决赛第一节,宁波张凯就感觉有些力不从心。赛区余姚队主教练陆峰乔频繁进行球员调整,咬碎牙也余姚给张凯争取休息的时间。
第四节,余姚队的10分领先被奉化队追平,两队来到决战时刻。“我跟所有人说,只有一点时间了,哪怕把后槽牙咬碎,也要坚持下来。如果不想有遗憾的话,拼尽全力投入比赛。”张凯回忆。
看台上,几块纸板拼成的“张凯你最棒”手幅成为他的精神动力。张凯解释,这是爱人和两个女儿偷偷给他准备的礼物。
原来,赛前他询问家人何时来加油,爱人开玩笑说“等打进省赛再说”。“这份梦想成真的感觉太美妙了。”他说。
这次夺冠,也弥补了张凯心里的遗憾。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宁波市篮球甲A联赛时,张凯跟随球队打进了决赛,比赛场地正是宁波市体育发展中心体育馆。那一年,张凯所在的球队以1分惜败。
故地重游,以队长身份夺冠,张凯感慨万千:“对篮球的热爱,让我坚持到现在。”
张凯的篮球之路始于高中校队的一次“抓壮丁”——因为长得高,毫无基础的他被队长拉进球队,初次训练便磨得满脚血泡。
张凯说,他在大学校队里也打了一年球,算起来系统性篮球训练时间有2年多。
大学毕业后,张凯的好朋友经常带着他在杭州打“野球”,日积月累间,打篮球成为张凯生活里的一种习惯,也成为割舍不下的热爱。
后来,张凯回到家乡余姚,经营一家物流公司,不过,张凯一直没放下篮球。“‘浙BA’比赛期间,我每天很早起床安排工作,然后全身心投入训练。”
在余姚,张凯认识了现在的队友马翔宇和虞航,他也经常带着两个队友去各地比赛,三个人被称为余姚三大“顶流”。“刚开始我负责得分,在我年龄渐长后,虞航成为主攻点。”张凯说,他们三个人分工明确,这份默契也延续到现在的余姚队。
眼下张凯正与脚踝、膝盖和手指的伤病作斗争,但他已瞄准下一阶段目标:“我是个普通人,但在球场上就想做点不普通的事。余姚队会每场必争!”
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龚旭琪
编辑: 陈奉凤纠错:[email protected]
中国宁波网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
水库泄洪保障安全度汛
甬江水位异常升高近1米 船舶进入安全水域避风
“水中大熊猫”现身宁波
3名脑瘫少年摆摊卖大蒜:凌晨3点起床 拒绝网友捐款
“浙BA”战火暂歇但激情未散 听听市民怎么说
海鲜物美价廉的秘密 或许藏在这群"00后"的实验室里
8岁“小孩哥”被困电梯 边安慰自己边冷静求助
甬派客户端
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
扫码下载
本地看点分工
可循环快递包装
中国宁波网(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(C)
Copyright(C) 2001-2025 cnnb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10407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74-81850000 举报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看天下 看宁波"咬碎后槽牙也要拼到底" 老将张凯率余姚队问鼎"浙BA"宁波赛区
稿源: 中国宁波网-宁波日报 2025-07-26 07:27:00
张凯在比赛中。 (通讯员供图)
在“浙BA”宁波赛区颁奖仪式上,余姚队队长张凯捧起奖杯的瞬间难掩激动:“举杯瞬间太兴奋了,是从来没想象过的场景。”这名“80后”老将用坚如磐石的表现,带领球队加冕“宁波王”,赛后更体验了一把“顶流”待遇。
这次比赛,决赛场的惊喜不能不提。
半决赛和决赛连着进行,中间只留给张凯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休息,这对老将的体能要求非常高。在决赛第一节,张凯就感觉有些力不从心。余姚队主教练陆峰乔频繁进行球员调整,给张凯争取休息的时间。
第四节,余姚队的10分领先被奉化队追平,两队来到决战时刻。“我跟所有人说,只有一点时间了,哪怕把后槽牙咬碎,也要坚持下来。如果不想有遗憾的话,拼尽全力投入比赛。”张凯回忆。
看台上,几块纸板拼成的“张凯你最棒”手幅成为他的精神动力。张凯解释,这是爱人和两个女儿偷偷给他准备的礼物。
原来,赛前他询问家人何时来加油,爱人开玩笑说“等打进省赛再说”。“这份梦想成真的感觉太美妙了。”他说。
这次夺冠,也弥补了张凯心里的遗憾。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宁波市篮球甲A联赛时,张凯跟随球队打进了决赛,比赛场地正是宁波市体育发展中心体育馆。那一年,张凯所在的球队以1分惜败。
故地重游,以队长身份夺冠,张凯感慨万千:“对篮球的热爱,让我坚持到现在。”
张凯的篮球之路始于高中校队的一次“抓壮丁”——因为长得高,毫无基础的他被队长拉进球队,初次训练便磨得满脚血泡。
张凯说,他在大学校队里也打了一年球,算起来系统性篮球训练时间有2年多。
大学毕业后,张凯的好朋友经常带着他在杭州打“野球”,日积月累间,打篮球成为张凯生活里的一种习惯,也成为割舍不下的热爱。
后来,张凯回到家乡余姚,经营一家物流公司,不过,张凯一直没放下篮球。“‘浙BA’比赛期间,我每天很早起床安排工作,然后全身心投入训练。”
在余姚,张凯认识了现在的队友马翔宇和虞航,他也经常带着两个队友去各地比赛,三个人被称为余姚三大“顶流”。“刚开始我负责得分,在我年龄渐长后,虞航成为主攻点。”张凯说,他们三个人分工明确,这份默契也延续到现在的余姚队。
眼下张凯正与脚踝、膝盖和手指的伤病作斗争,但他已瞄准下一阶段目标:“我是个普通人,但在球场上就想做点不普通的事。余姚队会每场必争!”
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龚旭琪
编辑: 陈奉凤
顶: 69踩: 4694
评论专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