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皮棚里的“时光修复师” 守护那些关于时间的记忆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7-30 03:14:17

周幼琼。铁皮(朱涵沈孙晖摄)

  昨天清晨,棚里镇海招宝山这座小城还带着点“睡意”,光修城河西路电影院东侧“共富宝盒”里的复师一间钟表摊已开门迎客。64岁“盒伙人”周幼琼的守护一天,准时开始了。那关

  73岁老主顾许华珠趁着出门买菜的间的记忆工夫,将一块52年前买的铁皮老“梅花”表递到周幼琼手里:“阿姐,这表又到保养的棚里时候了,还得靠你的光修‘细功夫’。”其实,复师许阿姨全家老小的守护表,一直都是那关周幼琼“包圆”的。

  周幼琼点点头,间的记忆熟练地把那块磨得温润的铁皮放大镜卡住右眼窝,俯身凑近小小的表盘——这姿势,她一摆就是46年。专注的眼神,微微佝偻的身影,仿佛她本身就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座计时塔……

  泥路上的修表“开篇”

  时针拨回到1979年。

  彼时,高考落榜的周幼琼背着父亲传下来的修表家什,从北仑大榭岛的太平村,一脚踏进了镇海城关。

  “荒年饿不着手艺人”,揣着这句老话,她在西长营弄附近支棱起一个简陋的小铁皮棚,门上刷了几个字“太平钟表店”。

修表是一门精细活。

  修表是一门精细活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镇海,手表是宝贝疙瘩,谁家的“上海牌”“梅花牌”要是“生病”了,都急着找周幼琼“治疗”。

  一块表拆开有上百个零件,她总能准确揪出毛病,镊子灵巧地一拨一挑,停摆的时间便“流动”起来。

  虽然条件艰苦,但周幼琼那小铁皮棚前,等着修表的人总是不少。“那时全是泥巴路,客人来修表都得踮着脚走。我有时就带块木板,铺在棚子门口。”

  一次,有名渔民因为手表进水停摆,连第二天出海的心思都没了,连夜冒着大雨赶来。周幼琼一边安慰,一边连夜修理,熬到凌晨3点,终于把表修好了。看着渔民欣喜的眼神,她心里清楚地掂量出了这门手艺的分量——

  修修补补,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,更是替街坊四邻守着那份拥有心爱之物的踏实和欢喜。

西长营弄附近的铁皮棚。资料图片

  城里变了样,她守着老行当

  在光阴流转的“嘀嗒”声中,手表渐渐不再是稀罕物,电子表、石英表也“时髦”起来。

  随着镇海城区统一规划,周幼琼那个简陋铁皮棚也“升级”了——搬到附近一个新划定的固定摊位,虽然还是铁皮棚,但敞亮了不少,有了像模像样的门脸。周围还聚齐了修拉链、配钥匙、改衣服等“铁皮棚邻居”。

  “修修补补的摊位都归拢到一起,城里看着整齐,老百姓方便,我们生意也旺了。”周幼琼换了一张新修表台,买了盏更亮的节能台灯。丈夫顾伟奇也辞了工作,过来帮她。“夫妻档”肩并肩、伏案修表的身影,成了铁皮棚里的一道风景。

  螺丝刀、加油笔、镊子……修表台上的“老伙计”一直码得整整齐齐,但随着年月变迁,旁边也悄悄“挤进”了各种型号的电池,还有各式各样的时髦表带。那些年,周幼琼虽然主要修的还是机械表,但心里头有了“危机感”:“石英表、电子表又好看又方便,我也得学会看、学会修,不然人家以后就不来找我了。”

  周幼琼校准心里的“表盘”,不断学习新手艺,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,“走时精准”走到了今天,“但不管表怎么变,修表的道理始终如一,心要静得下,手要稳得住”。

周幼琼正在忙碌。

  铁皮棚的又一次“变身”

  今年,周幼琼的铁皮棚迎来第二次“变身”:搬进了街道打造的街头“共富宝盒”。

  作为首批入驻的“盒伙人”之一,她把自己的“宝盒”拾掇得格外用心,除了修钟表,还搜集了老物件进行展览,像个小小的“时光博物馆”,常有年轻人好奇地来这里拍照打卡。

  “早先修表是为了糊口,现在是真舍不得这门手艺,舍不得这些老熟客啊。”周幼琼说,她的儿子从小在修表台边长大,如今也能独当一面了。“等我做不动了,他愿不愿意接摊位,都随他。”周幼琼说得很坦然。

周幼琼和顾客交谈。

  46年来,周幼琼修好的钟表,能堆满好几个仓库。她修的是表里的零件,念的是心头的老情分。

  她也看着街坊们的生活从愁“有没有”,变成了琢磨“好不好”,更看着镇海从轮渡时代跨进了地铁时代。“以前从北仑家里来镇海城关,得坐船。现在地铁‘嗖’一下,十来分钟就到了!”

  从泥泞路边的小铁皮棚,到冬暖夏凉的“共富宝盒”,周幼琼店铺的每一次变迁,都是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刻度。而她修复的每一块钟表里,也藏着一段段温热的旧日时光。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 沈孙晖 通讯员计怀斐朱涵徐立栋

“共富宝盒”。

编辑: 杨丹纠错:[email protected]

中国宁波网手机版

微信公众号

  • 青龙门特大桥首个塔柱合龙

    青龙门特大桥首个塔柱合龙

  • 乡村兴起新消费 年轻人“扎堆”

    乡村兴起新消费 年轻人“扎堆”

  • 水库泄洪保障安全度汛

    水库泄洪保障安全度汛

  • 3名脑瘫少年摆摊卖大蒜:凌晨3点起床 拒绝网友捐款

    3名脑瘫少年摆摊卖大蒜:凌晨3点起床 拒绝网友捐款

  • “浙BA”战火暂歇但激情未散 听听市民怎么说

    “浙BA”战火暂歇但激情未散 听听市民怎么说

  • 海鲜物美价廉的秘密 或许藏在这群"00后"的实验室里

    海鲜物美价廉的秘密 或许藏在这群"00后"的实验室里

  • 8岁“小孩哥”被困电梯 边安慰自己边冷静求助

    8岁“小孩哥”被困电梯 边安慰自己边冷静求助

中国宁波网首页 新闻中心首页

甬派客户端

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

扫码下载

本地看点
  • 第二届浙港现代专业服务合作会议举行
  • 香港服务业软实力如何给世界第一大港强支撑
  • 新华社解读"中国经济半年报"聚焦宁波舟山港
  • 乡村兴起新消费 年轻人“扎堆”
  • 宁波"拓渠引水"做强科技金融 未来三年这样干
  • 从"充电时间差"看城市能源治理的宁波智慧
明州论坛/甬城晨笔
  • 有感于游本昌的“还不够”
  • “日托班”养老模式值得借鉴
  • 群众性体育赛事大有可为
  • 尴尬的整改通知书
  • 城市精神的又一次集中绽放
  • “篮球+”为赛事经济添动能
  • 会“整活”整火了体育赛
  • 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体育嘉年华
  • 分工

    分工

  • 可循环快递包装

    可循环快递包装

茶座/文摘
  • 哲 明:健身带来“十个不”
  • 梅会林:守好那口“井”
  • 徐健:讲究和将就
  • 沈建国: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
  • 郭为禄:作风顽疾的深层病灶
  • 蔡昉:主动引导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方向
  • 胡颖廉:凝聚合力持续改善消费环境
  • 廉思:“00后”价值观的主要特点

中国宁波网(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(C)

Copyright(C) 2001-2025 cnnb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104076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74-81850000 举报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看天下 看宁波

铁皮棚里的“时光修复师” 守护那些关于时间的记忆

稿源: 中国宁波网-宁波日报 2025-07-28 07:12:00

周幼琼。(朱涵沈孙晖摄)

  昨天清晨,镇海招宝山这座小城还带着点“睡意”,城河西路电影院东侧“共富宝盒”里的一间钟表摊已开门迎客。64岁“盒伙人”周幼琼的一天,准时开始了。

  73岁老主顾许华珠趁着出门买菜的工夫,将一块52年前买的老“梅花”表递到周幼琼手里:“阿姐,这表又到保养的时候了,还得靠你的‘细功夫’。”其实,许阿姨全家老小的表,一直都是周幼琼“包圆”的。

  周幼琼点点头,熟练地把那块磨得温润的放大镜卡住右眼窝,俯身凑近小小的表盘——这姿势,她一摆就是46年。专注的眼神,微微佝偻的身影,仿佛她本身就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座计时塔……

  泥路上的修表“开篇”

  时针拨回到1979年。

  彼时,高考落榜的周幼琼背着父亲传下来的修表家什,从北仑大榭岛的太平村,一脚踏进了镇海城关。

  “荒年饿不着手艺人”,揣着这句老话,她在西长营弄附近支棱起一个简陋的小铁皮棚,门上刷了几个字“太平钟表店”。

修表是一门精细活。

  修表是一门精细活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镇海,手表是宝贝疙瘩,谁家的“上海牌”“梅花牌”要是“生病”了,都急着找周幼琼“治疗”。

  一块表拆开有上百个零件,她总能准确揪出毛病,镊子灵巧地一拨一挑,停摆的时间便“流动”起来。

  虽然条件艰苦,但周幼琼那小铁皮棚前,等着修表的人总是不少。“那时全是泥巴路,客人来修表都得踮着脚走。我有时就带块木板,铺在棚子门口。”

  一次,有名渔民因为手表进水停摆,连第二天出海的心思都没了,连夜冒着大雨赶来。周幼琼一边安慰,一边连夜修理,熬到凌晨3点,终于把表修好了。看着渔民欣喜的眼神,她心里清楚地掂量出了这门手艺的分量——

  修修补补,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,更是替街坊四邻守着那份拥有心爱之物的踏实和欢喜。

西长营弄附近的铁皮棚。资料图片

  城里变了样,她守着老行当

  在光阴流转的“嘀嗒”声中,手表渐渐不再是稀罕物,电子表、石英表也“时髦”起来。

  随着镇海城区统一规划,周幼琼那个简陋铁皮棚也“升级”了——搬到附近一个新划定的固定摊位,虽然还是铁皮棚,但敞亮了不少,有了像模像样的门脸。周围还聚齐了修拉链、配钥匙、改衣服等“铁皮棚邻居”。

  “修修补补的摊位都归拢到一起,城里看着整齐,老百姓方便,我们生意也旺了。”周幼琼换了一张新修表台,买了盏更亮的节能台灯。丈夫顾伟奇也辞了工作,过来帮她。“夫妻档”肩并肩、伏案修表的身影,成了铁皮棚里的一道风景。

  螺丝刀、加油笔、镊子……修表台上的“老伙计”一直码得整整齐齐,但随着年月变迁,旁边也悄悄“挤进”了各种型号的电池,还有各式各样的时髦表带。那些年,周幼琼虽然主要修的还是机械表,但心里头有了“危机感”:“石英表、电子表又好看又方便,我也得学会看、学会修,不然人家以后就不来找我了。”

  周幼琼校准心里的“表盘”,不断学习新手艺,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,“走时精准”走到了今天,“但不管表怎么变,修表的道理始终如一,心要静得下,手要稳得住”。

周幼琼正在忙碌。

  铁皮棚的又一次“变身”

  今年,周幼琼的铁皮棚迎来第二次“变身”:搬进了街道打造的街头“共富宝盒”。

  作为首批入驻的“盒伙人”之一,她把自己的“宝盒”拾掇得格外用心,除了修钟表,还搜集了老物件进行展览,像个小小的“时光博物馆”,常有年轻人好奇地来这里拍照打卡。

  “早先修表是为了糊口,现在是真舍不得这门手艺,舍不得这些老熟客啊。”周幼琼说,她的儿子从小在修表台边长大,如今也能独当一面了。“等我做不动了,他愿不愿意接摊位,都随他。”周幼琼说得很坦然。

周幼琼和顾客交谈。

  46年来,周幼琼修好的钟表,能堆满好几个仓库。她修的是表里的零件,念的是心头的老情分。

  她也看着街坊们的生活从愁“有没有”,变成了琢磨“好不好”,更看着镇海从轮渡时代跨进了地铁时代。“以前从北仑家里来镇海城关,得坐船。现在地铁‘嗖’一下,十来分钟就到了!”

  从泥泞路边的小铁皮棚,到冬暖夏凉的“共富宝盒”,周幼琼店铺的每一次变迁,都是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刻度。而她修复的每一块钟表里,也藏着一段段温热的旧日时光。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 沈孙晖 通讯员计怀斐朱涵徐立栋

“共富宝盒”。

编辑: 杨丹

纠错:[email protected]

顶: 296踩: 42699